中华文化传承,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流经岁月,润泽古今。为响应国家关于“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的号召,进一步传承优质中华文化资源, 潍坊学院 歌尔科技产业学院“七好”志愿服务队于7月31日,以潍坊十笏园博物馆活动中心开展以“中华文化传承”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中华文化传承,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流经岁月,润泽古今。为响应国家关于“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的号召,进一步传承优质中华文化资源, 潍坊学院 歌尔科技产业学院“七好”志愿服务队于7月31日,以潍坊十笏园博物馆活动中心开展以“中华文化传承”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十笏园作为北方古典园林的代表,其建筑特色融合南北风格。中轴布局体现着传统对称美学,梁架斗拱、翼角起翘展现北方浑厚;栏杆、理水又饱含江南灵秀。四照亭、九曲桥等景观,红色廊柱与绿色镂空围栏的撞色,既是视觉美学的表达,更暗含“五行相生”的哲学思想;雕花门窗上的吉祥纹样,从几何图案到花鸟瑞兽,每一笔都在诉说古人对“福寿安康”的祈愿,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呈现,更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哲思,让人们在游览中感受古典园林文化的精深。园内砚香楼的碑刻,留存着郑板桥等书画家的真迹,是书法绘画艺术的珍贵传承。展览中的金石拓片、书画作品,吸引着参观者驻足,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触摸历史的温度,让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焕发生机,传承着文化的脉络。碑刻长廊里,“山明”“福”等书法作品或苍劲或飘逸,将汉字的形与意推向极致。这些文字不仅是艺术,更是古人“寄情于笔墨”的生命感悟——正如孔融祠中“让梨”故事的壁画,以视觉语言传递着“谦让”的美德。年轻游客驻足凝视的身影,恰似文化火种的接力:当孩子们为一幅年画的鲜艳色彩惊叹时,中华文化的审美基因已悄然种下。十笏园周边,民俗文化熠熠生辉。风筝、年画、剪纸等传统工艺展示售卖,延续着潍坊民俗文化的根脉。漫步园中,周边小店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风筝、年画与剪纸。现场的手工艺制作,如刺绣等,艺人以匠心传递技艺,让传统工艺不只是展品,更在实践中传承,使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找到生存土壤,让中华文化的民俗基因持续传承。潍坊风筝造型精美,每一根竹条的弯折,每一抹色彩的涂抹,都蕴含着匠人的巧思;杨家埠年画线条粗犷质朴,题材丰富多样,喜庆的色彩间传递着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剪纸艺人指尖灵动,一把剪刀、一张彩纸,须臾间花鸟鱼虫、人物故事便跃然眼前。
从十笏园的雕花窗棂回望“三下乡”的实践足迹,这场青年学子奔赴基层的旅程,不仅是与历史的深情相遇,更是一场青春力量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当实践队员在碑刻前驻足聆听岁月回响,在民俗店里触摸匠心独运的温度,在园林深处探寻文化传承的密码,便足以读懂——“三下乡”的意义,早已超越“走访调研”本身,而是让年轻的眼睛成为发现文化价值的“取景框”,让青春的脚步化作接续传承的“接力棒”。未来,“七好”志愿服务队将会带着在十笏园收获的震撼与思索,将古老智慧融入时代发展的脉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沉默陈列,而是一群年轻人用热忱与行动,共同续写的崭新篇章。
(文/图:宋卓 编辑:宋卓 编审:高连宏)
_Related news
微信公众号
潍院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