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简介
潍坊学院是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山东省属全日制综合性大学,坐落在世界著名的风筝之都、国际和平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山东潍坊。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1年,2000年由潍坊高等专科学校与昌潍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并入山东渤海进修学院的有关教育资源组建而成,先后入选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2024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现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84万余平方米,校园风景秀丽、环境宜人,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条件设施完备。资产总额2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2亿元。馆藏图书326万余册、数字资源42.5TB。建有高标准的大型体育运动场和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多功能体育馆,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山东省教育骨干网城市节点单位、全国教育信息化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入选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区(校)”创建单位,连年获评省文明校园。
现有教职工2039人,其中专任教师1549人,高级职称人员762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702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87人。有国家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高端智库专家、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46人,有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科研团队26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
设有26个教学单位,2024年本科招生专业59个,涉及理、工、文、经济、管理、农、法、历史、教育和艺术10大学科门类。拥有电子信息、机械、农业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光学、区域经济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民俗文化学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有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支持计划专业2个,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3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7个,9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7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省级思政课“金课”2门,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平台上线课程137门、山东省继续教育数字化共享课程17门;出版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部,入选山东省一流教材3部。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30余项,获批国家级、省级教研项目201项;教师获教学竞赛国家级一、二等奖各1项,省级奖项112项。
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万余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60人、国际学生41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深入实施“七四五”全环境育人工程。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探索形成“行业+企业+专业”育人模式,与潍柴、歌尔、天瑞重工等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9个,其中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4个、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市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现有山东省专业特色学院2个、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4个、山东省实践教学基地1个。近年来,学生先后获得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最高计算性能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支持的“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赛事和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获奖2400余项,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450余项。办学73年来,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38万余人,2024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和人才培养满意度均达99.5%。
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有组织科研,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30余项;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泰山文艺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0余项;建有光纤传感与光电信息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先进动力装备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智能物联与大数据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绿色催化新材料与光化学转化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现代蔬菜种业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智慧农业装备技术服务黄河流域协同创新中心等市厅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62个。出版专著260余部,发表SCI、SSCI、CSSCI等收录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40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发表在PNA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IEEE TKDE等国际顶级期刊;存量有效专利380余件,软件著作权320余项。公开出版学术期刊《潍坊学院学报》。
二、学院简介
歌尔科技产业学院作为学校加快内涵发展、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促进理实结合、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平台,以教育部工信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为指导,于2022年1月应运而生。学院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4人,博士学历教师9人,已认定双师型教师27人。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
学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现开设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包含专升本)2个本科专业,及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3个专科专业,共有全日制在校生985人。
合作行业单位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2008年5月在深交所上市,是全球产业布局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主要从事声光电精密零组件、结构件、智能整机与高端装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目前已在多个领域形成了行业领先的产品竞争力。
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优势,秉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成果共建”的原则,将人才培养、实训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教师发展、企业科技创新服务、校企联合开发功能有机结合,促进产教融合、科研融合,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中国范式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厚基础、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产业人才。
三、诚聘对象
(一)专业领军人才
学术研究方向处于国内外前沿领域,在本学科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具有较强的团队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带领学术团队协同攻关、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国内先进水平的领军人才,包括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研究计划、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首位获得者,或海内外具备相当水平的高层次人才。
(二)学科带头人
学术研究方向具有重要创新前景,在本学科教学科研方面取得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较强的团队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带领、协助本学科赶超或保持国内先进水平的国内外高端人才,包括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研究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或省部级重点人才工程获得者、省级教学科研成果第一等级首位获得者,或具备相当水平的高层次人才。
(三)海内外优秀博士
1.A类博士: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取得突出的业绩成果,具有突出的学术发展潜力,近五年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前两个等级奖励的前2、1位人员(限政府奖);主持国家级有资教研科研项目1项,或省部级有资教研科研项目3项;作为首位人员,在理工类SCI一区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篇、或SCI二区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篇,在人文社科类CSSCI、SSCI发表学术论文6篇;或获得6项授权发明专利并产生显著经济效益(须提供证明);或具备相当水平的高层次人才。
2.B类博士: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取得较高的业绩成果,具有较突出的学术发展潜力,近五年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前三个等级奖励的前3、2、1位人员(限政府奖);主持省部级教研科研项目2项;作为首位人员,在理工类SCI一区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或SCI二区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在人文社科类CSSCI、SSCI发表学术论文3篇;或获得4项授权发明专利并产生显著经济效益(须提供证明);或具备相当水平的高层次人才。
3.C类博士: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取得优秀的业绩成果,具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发展潜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五年成果原则上符合下列条件:作为首位人员,在理工类SCI二区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SCI四区、E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在人文社科类CSSCI、SSCI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或具备相当水平的高层次人才。
新引进博士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具有副高级职称人员年龄可放宽至40周岁,具有正高级职称人员年龄可放宽至45周岁。
四、人才引进待遇
引进人才须全职到岗,纳入学校控制总量管理,享受上级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学校为人才提供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租房补贴等人才政策。安家费、人才津贴、年薪、协议薪酬等均为税前额,首聘期八年,具体任务、待遇以签订合同为准。
(一)引进专业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待遇
待遇
类别 | 周转房 (免费提供居住) | 安家费 (万元) | 科研启动经费 (万元) | 人才津贴 (万元/年) | 配偶 安置 | |
理工类 | 文史类 | |||||
领军人才 | 聘期内提供150㎡左右周转房1套 | ≥180 | ≥500 | ≥200 | ≥80 | 予以 安置 |
学科 带头人 | 聘期内提供100㎡左右周转房1套,或提供租房补贴 | 90-150 | 80-500 | 40-150 | 20-100 | 根据需要择优安排 |
*备注:以上待遇含潍坊市有关政策待遇。具体待遇及任务目标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方式确定
(二)引进优秀博士待遇
待遇
类别 | 安家费 (万元) | 科研启动经费 (万元) | 补贴 | 其他 | |
理工科 | 人文社科 | ||||
A类 | 80 | 20-50 | 10-30 | 1.租房补贴:在外租房者,学校提供2年租房补贴1000元/月;符合条件的还可享受潍坊市租房补贴600元/月。 2.生活补贴:符合条件的博士可享受21.6万元潍坊市生活补助。 | 1.首聘期内,校内岗位绩效工资按副教授标准发放。 2.具有高级职称的博士,经专家评议可聘用在相应岗位。 3.符合条件的优秀博士,来校后可申请学校“准聘教授”或“准聘副教授”岗位。 4.符合潍坊市家属随迁政策的可协调潍坊市对口安置。 5.符合条件的博士研究生可申领潍坊市“鸢都惠才卡”,享受有关绿色通道服务。 6.紧缺专业安家费可适当提高。 |
B类 | 70 | 20-40 | 10-20 | ||
C类 | 45-65 | 10-20 | 5-10 | ||
教辅岗位、辅导员 | - | - |
*备注:以上待遇含潍坊市有关政策待遇。
(三)引进高水平团队待遇
引进团队须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或科技创新能力,并已取得突出成就或具有显著创新潜力。团队带头人及成员根据其学术水平确定人才类型及层次,引进待遇按照相应层次兑现。
五、人才引进计划
博士研究生:电气工程(储能和新能源方向),控制科学与工程(储能和新能源方向),信息与通信工程(储能和新能源方向),能源动力(电化学储能等方向)
六、联系方式
张老师 17860265665 0536-8785617 zlong@wfu.edu.cn